摘要:足底皮膚對鞋子是否合腳非常敏感。如果穿了不合腳的鞋,在拇趾內側和小足趾的外側常產生腳墊;如果長期穿較硬的平底鞋,足后跟及其周圍常產生腳墊;如果鞋子太松,腳在鞋內“晃蕩”,足前內側承受壓力和摩擦,就會在前足底產生腳墊。

人老腳先衰,腳就像房屋的根基,根基歪了,全身健康都受影響!腳部問題很容易被忽視,不同部位有不同問題,以下“五大健康問題”尤其要注意。

腳踝:總崴腳多是踝關節不穩

很多人腳崴了之后不注意,之后常常“打軟腿”:不僅走路不得勁兒,還經常崴腳,這多半是因為損傷后得不到有效治療的韌帶,韌帶松弛導致踝關節不穩定,所以容易崴腳。

那么,治療的方向主要就是如何增強韌帶的穩定性,建議多做勾腳訓練和平衡訓練。

勾腳訓練:坐位,腿伸直,腳尖上勾,達到極限后維持10秒,然后緩慢放松5秒每天15次。

平衡訓練:一般腳踝扭傷后,腳的平衡能力也會降低,這很容易造成踝關節的二次扭傷。因為當腳能夠站立時,就可以開始平衡訓練。受傷的腳單腿站立,保持平衡10~30秒,緩慢放下,每天3組,每組20次。

經過三個月到半年的鍛煉,部分容易崴腳的情況就能得到改善,可如果還是容易崴腳,可以去醫院做微創的踝關節不穩定修復手術。

足跟:足跟痛八成是跖腱膜炎

早上剛下地后走出第一步就感覺足跟特別疼,這是足跟痛的典型癥狀,在中老年人群中很常見。導致足跟痛有多方面的原因,但80%的是由跖腱膜炎引起的。長時間行走、過度負重,都會引起跖腱膜的勞損,導致局部無菌性炎癥,從而出現疼痛。

緩解足跟痛記住“三字訣”。

減:減少跟部負重刺激。選擇騎自行車或游泳來取代走路或慢跑,既可以達到鍛煉的目的,又不會傷及病腳。

穿:鞋宜選寬松的軟底鞋。走路時在足跟部加上厚的軟墊,或用足跟墊,以減少對足跟的刺激和損傷。

熱:晚上臨睡前可用熱水泡腳半小時左右,可以改善局部的微循環,對于緩解疼痛很有幫助。

腳掌:腳墊厚可能是穿鞋不當

很多老人腳底有厚厚的腳墊,這除了和腳畸形、長時間負重行走有關外,多數和穿鞋不當,長時間擠壓摩擦有關。

足底皮膚對鞋子是否合腳非常敏感。如果穿了不合腳的鞋,在拇趾內側和小足趾的外側常產生腳墊;如果長期穿較硬的平底鞋,足后跟及其周圍常產生腳墊;如果鞋子太松,腳在鞋內“晃蕩”,足前內側承受壓力和摩擦,就會在前足底產生腳墊。

所以,防止腳墊產生,首先要選一雙寬松、透氣、舒適、柔軟、大小合適的鞋子。

腳趾:大腳趾無法翹起查查腰

在自然站立的情況下,如果你想抬起大腳趾,大腳趾卻不聽使喚,無法翹起,這時最好查查腰部。

骨科專家表示,這往往是腰椎間盤突出和椎管狹窄的信號,特別是四、五的椎間盤突出。一旦腰椎的神經根受到壓迫,傳導到遠端的大腳趾就會出現麻木感。

此外,還有腳趾抽筋的問題,腳趾抽筋病因很多,不只是缺鈣那么簡單,腳部血流量下降、運動過量、肌肉疲倦等可能導致腳趾抽筋。另外,還有一種情況常被忽視,那就是血管問題,即抽筋的內在原因。當動脈發生粥樣硬化或存在血栓時,血液循環受阻不暢,局部組織出現缺血缺氧,生理機能發生紊亂,會引起下肢發涼、麻木和間歇性跛行。

足弓:走路總腳疼自查下足弓

足弓,就像腳面的一座拱形橋。有了足弓,腳才能富有彈性。既可吸收地面的沖擊力量,又可更好地推動人體活動。腳的足弓大致分為三種:正常足弓、扁平足弓、高弓足。不同的足弓,選鞋也有不同的講究。穿不對鞋很容易走路腳疼。

正常足弓:自測足弓的時候,要保持“外八字”的站姿,方便觀察。當腳踩在地面時,將手指伸進去,空間正好容納一個指頭。那說明我們的足弓是正常的。正常足弓選鞋范圍相對寬泛,各種類型的鞋都能適應。

扁平足:如果腳正常踩地,足弓缺失,腳底緊貼地面,嚴絲合縫,這就是平足。扁平足患者比較適合穿厚、軟、有彈性的鞋子。

高足弓:如果足弓與地面間隙能塞進去2個手指頭,那就是高足弓。高足弓患者選擇有一定足弓支撐,系帶類的鞋子,可自由調節鞋面的高度;選擇厚軟有彈性的鞋子,可對腳部起到緩沖作用。

快速連結:骨科點點讚

R74ED41585DDFG


商陽穴位置 商陽穴痛 - 穴道按摩與穴位引導經絡功效圖解久治不癒的咽炎,十之八九是脾虛(慢性咽炎)脊髓型頸椎病什么時候需手術治療?吃啥補啥?喝大骨湯 真能補鈣嗎?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6tma7e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